2015年以来,施甸县摆榔乡尖山村党总支聚焦主责抓党建,拿出了“有困难始终带头干,新路子勇敢先去闯”的勇气和担当,利用优势资源,打响茶品牌,带活乡村游,走实就业路,带领当地群众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的致富路。春节前夕,让我们跟随记者脚步,走进尖山村,倾听尖山人的脱贫故事。
尖山村地处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与昌宁县湾甸河谷的交界处,国土面积29.86平方公里,辖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,全村共461户1775人,其中彝族布朗族989人。
烂泥潭里走出的美丽乡村
走进尖山村,宽敞的水泥路通向村村寨寨,连片的茶园芬芳吐绿,村寨掩映在群山之间,充满布朗族、彝族风情的民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
说起如今的好日子,尖山村党总支书记戴志全感慨地说:“不容易啊。”
1995年,戴志全当选为村主任,2000年开始任村支书,一直干到现在。“刚当村主任那会儿,村委会的老房子,下雨天四处漏雨。开群众大会凳子都没有,大家只能用报纸垫着坐在天井里、墙头上。2008年以前,尖山村就两样东西出名——缺水、路烂。”
揉茶
戴志全说,20世纪80年代,村里通向外界的路是一条窄窄的土路,蜿蜒在高山之间的这条路连接着村村寨寨,雨季泥泞不堪。为解决“晴通雨阻”行路难问题,村里召开群众会通过了一个特别的“摊派”,由党员带动群众,不管挖还是捡、不管老还是幼,每户每人必须凑1000斤石头来修路。为完成任务,每家每户放牛放羊时捡、爬山种地时挖,背到村里一筐又一筐地过秤,就靠着这硬生生称够斤头的石头,尖山村在烂泥潭里修出了一条走出大山的路。
40年来,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,凭着“称石头”的实干精神,尖山村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建设家园,过上了幸福生活。
脱贫攻坚工作中,尖山村聚焦主责抓党建,扎实推进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常态化、制度化,推动“三会一课”正常化,在“主题党日”开展“关爱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”“支部面对面”“今月红旗在我家”“现场体验教学”等形式丰富的活动,确保党旗飘扬在群众中;将村党总支“眉毛胡子一把抓”转变为“总支挥旗支部冲锋”,积极开展党组织书记遍访党员工作,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克服依赖思想,树牢勤劳光荣、贫困可耻的思想。
2015年至今,村党总支牵头召开了大大小小各种群众会、党员会、户长会、小组长会260余场;组建“为民服务小分队”,结合“主题党日”做好为民服务工作;根据市场需求成立施甸县全家鸿绿化有限责任公司,2015年至今,共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。
该村将“邓子龙将军巡关路”、芭蕉关、同心茶、同心泉、尖山搬迁安置点、茶叶加工坊等历史文化、民族特色、脱贫攻坚元素联结起来,打造了一条观光体验路线,承接各地各部门的群团活动,为农户创收再辟新路。
近年来,村里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党员致富带头人,说起这个,戴志全如数家珍:杨绍伟,通过创办施甸县伟茂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,带动周边117户群众创业就业,其中,建档立卡贫困户98户;杨子周带头种植冬早蔬菜,如今已发展起200余亩的冬早蔬菜片区,实现村民户均增收1.5万元;戴志宽带头外出务工,带动全村400余人外出至北京、上海、广东、福建等地务工,户均增收3万元……
“2016年,尖山党总支获得‘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’称号;2017年9月,尖山整村脱贫;2018年,我们村被保山市委、市政府评为‘AAA级美丽乡村’。”说起近年来尖山村获得的荣誉,戴志全很是自豪。
走出大山的古树茶
尖山村最高海拔2340米,最低海拔700米,呈立体气候。全村茶园面积600多亩,大部分是有着上百年树龄的野生古茶树,最老的有近500年。
路不通时,村民们只能靠人背马驮,把茶叶运到附近的姚关集镇出售。如今,村村寨寨通了水泥路,尖山人走出大山,把先进的理念和制茶工艺带回来,办起了加工厂、茶叶作坊,打响了“舌韵尖山”“道酬农庄”“古茶彝寨”品牌,让尖山茶走出了大山。
戴学江是“道酬农庄”的老板,也是尖山古树茶叶合作社的牵头人之一。2008年,23岁的戴学江外出打工。2015年,野生大树春茶市场火爆。戴学江看到村里上百亩野生茶园由于技术和销路的原因,并没有给乡亲们带来多少收入。于是,他特意到勐海学习了制茶技术。
近500年的野生古茶树
学成归来的戴学江,用更精准的火候加工尖山古树茶,用更精细的品种分级销售,还亲自开车把茶叶运到广州、上海的茶叶店。由于茶味醇厚、品质优良,戴学江的古树茶在广州、昆明古树茶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。2019年,“道酬农庄”从尖山村茶农手中收购的新鲜茶叶达到3万斤,带动茶农户均增收5000多元。
戴学江的父亲戴绍军今年57岁。在戴绍军记忆里,尖山人卖茶从生产队时期开始,当时13岁的戴绍军清楚地记得家里6口人分到100多斤鲜茶叶。每当分到茶叶,父亲便在大铁锅上炒好储存,20多斤茶叶成品,10斤家里留用,10多斤拿到集市上卖。“那时制茶是在大铁锅上炒,高温起低温收,品种分粗和细两级。”戴绍军说。
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,茶叶给尖山人带来的收入从十几元到几百元再到上万元,如今的茶叶已成为尖山人一项稳定的收入来源。“像我们村那两株400多年树龄的古茶树每年可采摘加工大树春茶20斤,每斤可卖上千元。大部分的百年茶树,每斤能卖到500元。”戴绍军欣喜地介绍着古茶树带来的效益。2019年,“道酬农庄”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茶叶销售量达到1000多斤,销售额达到20多万元。
里关彝寨的幸福生活
里关作为尖山村最大的搬迁安置点,建在村委会边一片视野开阔、交通便利的地方,距离施甸县城30公里。2017年,地处地质灾害滑坡点的80户320位村民搬到了新居,其中有建档立卡户63户245人,有彝族39户119人、布朗族7户17人。
走进尖山村里关彝寨,充满彝族布朗族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,宽阔的道路干净整洁。在这里,党员活动室、篮球场、老年人活动中心、学校、卫生室一一建成,群众生活便利舒适,幸福感逐日增强。
1月13日,刚从临沧打工返乡的郑应兰夫妇就忙开了。擦窗子,扫地板,借来了桌椅,买来了菜,准备杀年猪。亲朋好友聚在院子里,一边帮忙捡菜、切菜,一边开心地聊着家常。
里关彝寨村民庆祝喜迁新居
说起搬迁后的新生活,郑应兰夫妇高兴地说,搬到新村后,生活方便多了。党委政府还帮大家制定了脱贫措施、推进帮扶项目、选准脱贫路径,切实解决了上学、就医、打工等难题,实现了高高兴兴搬过来,开开心心住下去的目标。
2019年,村里80户人家100多人外出务工,实现了家家有产业,一户一人就业的目标。
从关脚小组搬来的祁文寿,依靠帮扶项目养了两头牛,一头母猪,20多只蛋鸡。2019年,祁文寿在合作社学习提升了制茶工艺,搞起了野生古树茶加工,通过网络售卖自家的古树茶。虽然产量只有两斤,但是收入达到了1000多元。对于未来茶叶的销路,祁文寿充满信心。
近年来,为盘活古树茶产业,施甸县一方面投入资金11万元,组织群众对尖山村300余户600多亩荒废已久的古茶树、大茶树茶地进行了人工除草、修枝打尖等提升改造。另一方面,县、乡鼓励尖山村党员带头先行先试,不断学习和研究制茶工艺,在对传统工艺进行全面升级并获得市场认可的基础上,成功在尖山易地扶贫安置点建起了“舌韵尖山”“古茶彝寨”“道酬农庄”等古树茶制作加工点,成立了两家茶叶合作社。合作社带动周边群众到茶园里帮忙管理、采摘茶叶,到茶坊炒茶、揉茶、分级装箱。2019年,参与其中的农户户均增收1000元至10000元。
“我家有20多亩茶园,一年下来,通过采鲜茶叶交给合作社,收入能达到1万多元。”尖山村里掰小组的蒋天才高兴地说。
2020年,驶入快速、协调发展致富路的尖山村正大步迈进小康社会。
版权所有©:云南武贤士人力资源有限公司
滇ICP备18001812号
53052202000232号
地址:云南省腾冲市腾越镇观音塘社区滨河小区531号 EMAIL:service@cexidi.com
Powered by PHPYu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