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挂包干部不知道怎么帮?群众不知道搬迁后要怎样生活?”面对易地搬迁扶贫就业难这一问题,施甸县国资集团公司主动承担社会扶贫责任,为建档立卡搬迁户提供就业扶持、技术培训等一系列帮扶措施,让老、弱、残的搬迁群众从农民转变为员工,培育了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观念和思维模式。
因人定岗 破解就业难题
“年纪大了,外出务工,已经没有企业招收,一直在家中务农只能解决温饱。现在好了,每月有固定收入,不再为吃用开销忧愁了。”64岁的何国永说。
家住老麦乡清河村的建档立卡困难户何国永在今年8月份搬迁到县城小高层安置点后,到县国资集团公司登记了就业信息后,不到一月就走进了宝涛物业公司上班,每月拿着1900元的工资。何国永说:“现在有了固定收入,患心脏病的妻子不用跟着做农活了,每天做做家务,逛逛公园,泡泡温泉,身体恢复了很多。”
在施甸县城国资集团公司的10个子公司里,已经有97位像何国永一样年纪大、劳动力弱,无法外出就业的建档立卡搬迁户走上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,拿上了自己称心如意的固定工资。施甸县国资集团公司董事长杨建坤介绍,“企业壮大了,也要不忘初心,主动担当,服务社会。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,集团公司按照县委‘确保每一户搬迁户至少就业一人’的要求,尽量开辟出一些绿化、保安、保洁员和餐饮服务员等工作岗位,解决搬迁县城建档立卡户因年纪大、劳动力弱的搬迁户务工问题。”
“不帮他们解决就业,他们就脱不了贫。作为国有公司,这是我们应该做的。”施甸县国资集团公司董事长杨建坤说。
一带一帮 增强脱贫技能
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有很多新员工在老员工的带教下,已经都能够独立完成路边的绿化种植管理了!”谈起搬迁到县城务工的建档立卡户务工情况时,鑫源绿化公司维护部副部长王芹脸上流露出带有成就感的笑容。
李凤平是老麦乡清河村的搬迁户,一直在家中务农,搬迁到县城后,就想着找一份工作务工增加收入。在挂包干部的帮助下,她走进宝涛物业公司从事清洁,每月拿上了1600元的工资。她说:“现在做的都是家务活,自己的工资够老两口和两个孙女开销,娃娃也在县城务工,自己年纪大了想学点技术技能,希望向老员工技术员多学习技术。”
很多建档立卡搬迁户因为年纪大、缺乏劳动技能和家庭原因无法外出务工,并且很难适应公司管理制度。杨建坤说:“刚开始还担心这些务工人员会影响企业发展,公司管理层在经过多次讨论后决定,让老员工‘一对一、手把手’的结对带着干,帮助他们适应上下班务工的工作制度和学会工作岗位的劳动技能,增强自我脱贫致富的意识。”
王芹说:“大部分建档立卡搬迁户进入公司不到一个月,就从移栽、修剪、浇水、管理每一环节都积极地向老员工请教学习,还学会了用笔记本记录技术要点,基本适应了公司的制度。”
激励关怀 培育发展动力
“有些建档立卡户务工人员不会用银行卡,公司就安排老员工一对一从生活、工作上像老师教学生一样教会他们。有几个建档卡户员工生病住院,自筹部分无法支付时,公司动员捐款帮助他们解决医药费的难题。”杨建坤说。
要留住这些人,就要想办法让他们从适应岗位到竞争岗位,鼓励他们积极劳动。施甸国资集团公司精准到每一个卡户的特长和工作适应能力,想方设法留住立卡户在公司务工。宝涛物业公司杨俊安介绍,“公司还对他们进行每周一次的考核评估,带着他们适应公司制度,适应工作岗位,通过奖惩制度慢慢让他们逐渐提高劳动能力。”
公司针对有些卡户不会骑自行车,就将他们安排到靠近家或者靠近娃娃上学的学校附近务工。每个星期与搬迁务工人员和带班组长交心谈心,时刻关注搬迁建档立卡户工作生活上的变化和困难,对不适应的人员调整到适合的岗位、对转变较大的务工人员给予鼓励和传授更多的技能知识。同时,集团公司还建立绩效考核制度,按照工作能力为搬迁户务工人员设置每月100元至400元的考核奖,培育他们的自我发展动力。
版权所有©:云南武贤士人力资源有限公司
滇ICP备18001812号
53052202000232号
地址:云南省腾冲市腾越镇观音塘社区滨河小区531号 EMAIL:service@cexidi.com
Powered by PHPYun.